“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龚鄂生先生说:这是我母亲给我念的一首诗咏梅,在我的记忆力母亲教我认识的第一个字竟然是“梅”字,而今常在耳边回旋母亲教我认字哪场景,“树木的木加每天的每,木加每是梅花的梅字”在我的小掌心里写,母亲教我反复地写,又反复地叫我念,后来,我问母亲,您见过梅花吗?“没有,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母亲说:于是,我对梅花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产生无限遐想,一直到读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就有陆游的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配有一幅精美的红梅瑞雪图,哦,原来梅花这样漂亮,还能够在雪中开,无数次的想入非非遐想,又无数次梦轩回绕想见到真梅花。

在母亲的影响下,一个“梅“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对画梅产生强烈的欲望,开始学画梅花,反复临摹芥子园画谱墨梅,逐使对梅花浓厚的兴趣变成了真挚的爱,以后我的经历多了,生活接触面广了,文学艺术修养也有所提高,有意识的和梅花打交道也多了,我爱梅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起来。

龚鄂生:湖南安化人,号:梅山居士,笔名:梅杰、白金,龙宏、高春,卧龙,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画梅花,亦擅写意花鸟,人物,山水。自幼酷爱书画,遍访求学各家书画大师,承名家指点,曾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各级美术大赛中获奖,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曾有作品刊登于《中国文化报》《山东商报》《美术报》《大众农民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人民艺术》《国画家》《东方艺林》《旅游杂志》《国际茶讯》《金融视点》《中国书画研究》《中国当代名家书画》《河北当代书画》《青春娄底》《脊梁》《西部散文家》《梅川》《天涯》《素桥》等报刊杂志;百度搜索、新浪网博客、搜狐网、谷歌、中央书画数字频道,中国网络美术馆、中国书画网络经纪,才华国际书画艺术俱乐部均有详细介绍,有作品被毛泽东纪念馆、中央书画数字频道,人民艺术杂志社,西部散文集家杂志社,河北当代书画杂志社,广州净派保洁集团,中国大众文学学会、苏东坡书画院、东营市图书馆、涟钢图书馆,菲律宾佛教总会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咏梅
我爱画梅
树有根,水有源,我喜爱画梅,说起来,也是有其根源的,根源早就萌植于童年生活之中,包括传统观念的支配,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淳朴的童稚之心在模范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兴趣在起作用。

千年铁锅永清香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太祖父是晚清举人,祖父是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医学校,父亲当兵退伍后在矿山工作,外公毕业于英武中学(安化一中前身)教过书,为人正直,五七年代被打成右派,划为四类分子,50年代末母亲几次推荐保送去益阳师读书,大队支书始终没有介绍信,后来,母亲嫁给我爸学了裁缝,渐渐地连邻村大部分的衣服都送到我母亲这儿做,接的活多忙不过来,带了徒弟,在当地只有我母亲能做的那些老婆婆穿的大襟衣,做好就能穿,全是布扣子,那年头许多妇女不认识字,母亲常念替她们念信代写回信 ,我家兄弟姊妹五个,我排行老二,九个月就送到外婆家带,在当地,虽我家境还算好,与其他兄弟相比,我幸运的了,从少就受到外公,舅舅,邻里亲戚的宠爱,各方面受到很优待,一年中大概就是做客一般回家两三次,回家也受到母亲给我各方面的优越,自然我飘飘然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记得约莫六岁的样子母亲生日外婆带我回家,我母亲给我念一首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母亲叫我的人生认识的第一个字竟然是“梅”字,而今常在耳边回旋母亲教我认字哪场景,“树木的木加每天的每,木加每是梅花的梅字”在我的小掌心里写,母亲教我反复地写,又反复地叫我念,后来,我问母亲,您见过梅花吗?“没有,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母亲说:于是,我对梅花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产生无限遐想,一直到读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就有陆游的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配有一幅精美的红梅瑞雪图,哦,原来梅花这样漂亮,还能够在雪中开,无数次的想入非非遐想,又无数次梦轩回绕想见到真梅花。

松鹤图
在母亲的影响下,一个“梅“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对画梅产生强烈的欲望,开始学画梅花,反复临摹芥子园画谱墨梅,逐使对梅花浓厚的兴趣变成了真挚的爱,以后我的经历多了,生活接触面广了,文学艺术修养也有所提高,有意识的和梅花打交道也多了,我爱梅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起来。

鼎盛图
近几年的南京国际梅花节,我每年都去赏梅,漫山遍地的梅花,据资料记载有三万株之多,品种也多,梅花我为之震撼,红色的,绿色的,粉红色的,黄色的 白色的……姿态都很美,很好入画,有如陆游的诗句所咏叹:重叠碧鲜晕,天矫仓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的确,梅愈老愈矢矫盘错多姿,有如干戈剑戟,有如鹤漆鹿角,由于岁月的迁移,老梅的枝干鳞皴斑驳,苔藓蟠绕,满身都是与自然风霜雨雪搏斗经历与应记,所以说梅愈老则愈奇,愈老则愈精神,动如蛟龙出海,净如卧龙伏地,不论或俯或仰作前后,左右面面观赏,都是人觉得美妙神奇,在画家的眼中,铁杆纵横盘错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呈现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每当我写梅花诗句时进入到得便是哲理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我体会到。我没有这种文学修养,画起梅花来是不太一样的,古人自称“梅颠”“梅痴”或“梅仙人”者,我却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性格,它激励着我,自强不息,故我也把梅花看作良师益友二称之为“梅师”或“梅兄”。

自古以来,梅花特别受到诗人,文士,画家的宠爱,寻梅,赏梅,咏梅甚至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将梅花人格化并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以“梅妻鹤子”自许林和靖最为典型,陆游也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老子人间自在身,挹梅不惜损乌巾”等名句传世,他们和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一样成为史乘佳话,所谓画梅须同梅性格,写梅须具有梅骨气,人们有称赞王冕“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为人与梅花一样清,就因为他曾这样题过自己所画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画梅,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他的诗梅,梅画,或题梅的书法,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体现出真,善,美的生命力和艺术境界。

画梅几成我日课。技法上走的是传统老路,道脉正传,多取徐渭,金农、李方膺,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关山月,王成喜等高手,也采纳民间画梅高人一些技法,梅花在我心目中是清高、骨气的象征。酷爱画梅,不仅因为其形态美丽,更主要的是能给我以精神鼓励。我千方百计去寻找这种美,老题材往往如旧剧目的情节一样,《贵妃醉酒》非梅兰芳表演不可,群众会百看不厌,叫好不断,要是换个人表演艺术效果就不一样了,画梅花这个传统题材,就和表演传统剧目情形相仿,梅花这一传统题材对于画人画品要求且高而且严,若在技法和风格上老是重复前人或停留在古人或自己眼前的水平,那是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的。从形象,构图,色彩到笔墨情趣以致意境,我都在苦苦地探素尝试着,然而到达完美的意境谈何容易。这个绝非短时间可一蹴而就的,即使穷我一生心力也尚难达到吧。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不足,也越坚定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对的,我始终充满信心地追求下去,去创作我至善,至真,至美,坚忍不拔,生机勃勃,艺术梅花奉献于世, 我想,对于一个艺术圣徒不仅需要有无师自通的悟性,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无限的热爱和过人的精力,不仅需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还需要有自我超越的信念。

我近来着重创作一些带有现代审美气息的梅花题材,试图在中国文人画的“推陈出新“方面特别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大胆创新,尤其在构图,用色 留白尽量简洁, 明快,清新,自然,赏心悦目,诗情,画意,落款方面,也作了些探索 ,让中国文人画能做到“雅俗共赏”,我认为作为一名画者不要“孤芳自赏”自我表现,对物象要客观地鲜明而正确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个人风格,我试图借梅抒情或借梅达意,使作品能对人们产生艺术的感染力,梅花诗客观的对象,二情意却是作者此时此地对梅花产生的主观的思想感情,至于我,和别人所作,或出于彼时彼地,对梅的反应和表现都严格不一样的,那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口面,证明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作品,我今后还愿作实践,继续探索,总之,题材愈老愈要创新,所作愈多,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突出个人风格和表现时代需要精神的前提下,今天的文人画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这何止厚望于画梅花!
原标题: 知名画家龚鄂生与梅
原地址:https://news.gongqq.com/art/mh/2019/0902/836.html
龚氏全国理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