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世扬:各位大家下午好,感谢组委会还有感谢潘老师让我来做一点,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就是分享一下广西从2003年到2011年这八年间,对建设乡村博物馆的经验和做法,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讲到这个广西,少数人口2000万,我们文化遗产是比较丰富的,这是我们少数民族的照片,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改革开放之后,面临自己文化,还有一些村寨的问题,还有一些重要文化遗产,人的传承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一些问题。从文化的行政主管部门,广西文化厅从这个角度开始探索如何面对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的传承危机,就开始探索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探索,受到国际的生态博物馆学运动,还有贵州从50年代,95年到98年建设生态博物馆影响,广西从90年代末期提出建生态博物馆。我们这个博物馆是有别于传统博物馆,这是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为指导的,强调整体保护,还有当地村民的参与。
我回顾了建设历程,大概经历四个阶段,一个是98年到2003年是酝酿和准备的过程,去探索一些如何来建设,前期论证的过程,试点是从2003-2005年,我们开始做了一些尝试,在前期的酝酿,还有理论的准备成熟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建设,我们前期做了三个生态博物馆,一个是南丹的,这是2004年11月建成。
还有侗族的生态博物馆,也是2004年11月建成的。我们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建设的经验,包括项目的选址,然后保护区的规划,还有一些展示中心的建设,还有发动村民参与,参与生态博物馆再建设七个形成规模保护效益,从2003年的时候广西民族博物馆,我本人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因为整个的建设过程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具体参与负责过程的,所以我们就提出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增建七个,加上之前三个,这就是十个,形成一个联合体,我们叫1+10广西模式。
第四个是在2007年4月建成贺州的。
第五个是那坡壮族博物馆。第六个是银川的。第七个是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第八个是融水苗族生物博物馆。第九个是龙胜壮族生态博物馆,这是2010年11月份建成的。第十个金秀瑶族生态博物馆。
坚成过后我们也知道,因为生态博物馆是一种理念,是一个过程,不是说生态博物馆建成了这个事情结束了,这是整个一个过程,建设生态博物馆前期我们建设不难,难在巩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说村民参与问题,还有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以及运营的经费问题,还有一些法规条例滞后等等一些问题。从2011年开始我们提出利用我们1+10的平台,在很长时间内要做一些措施和开展一些工作,来促进生态博物馆对居民自主管理的条件下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要巩固和提升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我们一直开始做的事情。
我简单讲一下我们建设的方法,我们建设方法政府的引导,专家的指导,和居民的参与,政府引导的话在这里面形成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从自治区层面,自治区文化厅,下面的层面就是各个生态博物馆所在地县,地市县人民政府,对建设这个项目达成一些共识,提供相关的政策,还有资金,还有运作支持,成立这样一个建设小组,来具体协调各个部门,比如说涉及到国土资源,住建,各个方面的一些部门,参与这个事情。专家主要以民族博物馆人员主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包括成立一些实施小组,具体的实施小组就是包括项目的选址,选什么地方,还有可行性的一些研究,来做一些田野调查,还有编制一些详规,因为我们生态博物馆还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保护范围,一个是展示中心,展示中心陈列展览的一些工作,还有村民的一些工作。
致力于唤起培育和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主人意识。大力推动文化传习活动,并且让这些工作常态化。让民族博物馆和各个生态博物馆我们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业务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1+10的模式。
当地居民,我们具体的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参与者,参与我们建设的基本工作,比如说信息资料展示中心工作,还承担一些组织,参与文化的传承活动来展示。
我下面简单讲一下成效,我们的广西生态博物馆很多是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这里面环境资源比较好的,但是生态博物馆建设本身带有一种,虽然是从外面的力量来介入,可是带有抢救性的,我们一直建设之初就提出了要,不仅要保护他们的文化,而且让他们通过这样的保护来促进他们的经济和社会一起发展,协调发展,评价的话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文化保护方面传承效益分析,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传承了当地一些民族文化,比如说对濒临消失文物的抢救,对不可移动的公共建筑的维修,还有对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料的建设,还有建档,对一些文化传承做一些调查。
提高文化的遗产保护意识,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实际上对他们灌输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意识。
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因为我们提出的1+10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广西模式,在生态博物馆建设方面称作生态博物馆第二代模式,我们更强调持续性的,有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联合体,一直持续性的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资助,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
延伸了国家的文化惠民政策,让少数民族地区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文化遗产的成果。
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益的分析,一个是提高了当地的社会知名度,很多村子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让很多人知道这个事情了,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
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当地居民通过做一些工艺品,还有参加一些表演,或者提供食宿获得一些利益。
带动了当地的建设发展,从建设之初,我们把这个项目落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当地政府还是很重视的,所以前期会投入很多的配套资金,还有一些政策,修水,通水,通电,修路,带动了当地,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好处。
我最后简单的讲一下思考,生态博物馆确实不得不承认,我刚才也讲了我们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虽然说已经建成了,但是实际上确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我们一直说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模式,所以面对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我刚才讲的最突出的村里人参与问题,还有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生态博物馆建设,我们要把握三个度问题,一个是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跟当地居民发展相符合,他们是当地生态博物馆一部分,他们的意愿、行动、想法是决定着生态博物馆发展未来,制定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考虑当地心里,倾听他们的声音。
当地居民要从建设项目过后从中获得收益,对当地居民来说最关心的可能是生态馆建设过程当中给他们带来利益,如果他们觉得受益会慢慢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当中,我们就能够实现我们让参与者变成管理者。
最后就是不管怎么样,生态博物馆建设确实离不开政府和专家支持,因为这个生态博物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建立在落后民族地区,要花很长时间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引导不是靠外来力量,就我们国情来说,我觉得还是政府管家是比较合适的,政府不仅仅是提供政策,还需要在生态博物馆运营方面提供资金保障,专家引导居民参与活动当中来,只要经过合理引导参与从被动变成更主动。
我觉得要摆脱这些困难,可能还很多时候要在依靠政府和专家前提下充分跟当地村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充分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他们的参与,才可能实现。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大概就说这些,我想讲最主要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广西,这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一直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做的事情,从2003年一直开始建设到2011年建成过后,一直到现在,2015年我们一直在跟各个生态博物馆,我们专门成立了这么一个部门,跟生态博物馆建立长期业务指导的联系工作,当然当地政府参与是一方面,我们的指导又是另外一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起配合,可能很多时候当地政府会把这个生态五当成政绩工程,他做完了等后续的关注比较少一些,后续的关注主要任务落在我们广西民族博物馆身上,一直是我们在做尽量多的努力,也希望把这个事情能够做下去,谢谢大家。
原标题: 龚世扬分享广西建设乡村博物馆经验
原地址:https://news.gongqq.com/planning/build/2019/0901/794.html
龚氏全国理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