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除令秩满隐居剡东
按石潭谱载:“第三世龚愿(願),字乙孙,行十,右佑(1086-1093)进士,除剡县令,秩满,遂居剡东巉头。政和(1111-1117)间,第三子夫迁本乡畈田,是为始祖。生于熙宁戊申(1068),卒于绍兴丙辰(1136),享年六十有九,配倪氏,合葬三都艇湖山”。为确定畈田具体方位,我在地图上找到新昌县梅渚镇畈田村,村名相符,但该村无龚姓,曾想可能是由于战乱人口四散的原因,也虑及嵊州古称剡县,五代后梁时割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县,我还是把新昌畈田当成了我的目的地。三都艇湖山比较好确认,就在嵊州市剡湖街道艇湖社区,现在的竹山渡至艇湖村原有一个湖,需要船摆渡过去,取名为艇湖,东晋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就出自此处。畈田和巉头同属本乡,也应与艇湖山相近,不可能处于地理位置较西南端偏远的新昌,因曹娥江以东也皆称剡东,我对新昌畈田是否就是剡东畈田产生了怀疑,陷入了迷茫之中。在有关嵊州地名的网页作进一步查找后,我幸运地找到了这句话:相传约在180多年前,因龚家大财主有万亩地田,原取名为“万田”(畈田),后因大财主败落,拥有的耕田就不到万亩,故改名为“坂田”。至此我豁然开朗,很方便地在艇湖山附近剡溪以东找到了浦口街道坂田村,原来是由于改名的原因!按1988年统计新昌龚姓人口50-100人,按2002年统计嵊州龚姓人口2279人,从数据方面也更加印证了畈田就在嵊州而非新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石潭谱在序中用的是“坂田”两字,与世系“畈田”也存在差异,此事终于有了定论。2014年7月实地考证中,坂田村的村名、道路和公交站牌通用坂畈两字,定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坂田村依丘陵面南构筑,印象最深刻的村容是村中两口池塘并列,淘米洗衣功能分明。
那么巉头现今又在哪个地方呢?我也从同样的道理出发在浦口街道查找,考虑到巉的意思是临近江河边突出的岩石,我基本确定发音相近的湛头村就是巉头,地理位置与坂田村也相近相邻。我也问过湛头村的几个孩童,他们口中湛的发音就是chan音。湛与巉、坂与畈的文字演化转变,有书写方便和记录笔误等原因,跟慈溪境内担山的担与旦、晓陌塘的晓和小以及大古塘的古和沽是同样的道理。《追寻慈溪地域历史文化的痕迹》书中由于繁简转换的原因把龚愿(願)当作龚顾,也有其可理解之处。2006年以前湛头村和坂田村单独列为行政村,2007年浦口街道由原来35个行政村调整为18个行政村后,巉头今为浦口街道蒋林头村的湛头自然村,畈田今属浦口街道浦东村的坂田自然村。《嵊州市志》载浦口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四明山西麓,东靠黄泽镇,南与三江街道相接,西濒剡溪,与剡湖街道相邻,北连仙岩镇和下王镇。黄泽江治理前经浦口村东侧流过,注入剡溪。小溪与主流汇合通称“浦”,因地处黄泽江汇入剡溪之口,故名浦口。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有对浦口“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的记载。宋元置浦口驿,明革驿设市,清设镇。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兴隆,浦口更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农村贸易集散地。
石潭谱又载:“(龚愿)有三子,长名史,迁江西广信府(今上饶信州),次名臾,迁福建古田县,幼名夫,迁剡县畈田。第四世龚夫,行廿四,以子贵,赐翰林院侍制,生于绍圣乙亥(1095),卒于隆兴癸未(1163),享年六十九”。龚夫有伏、俊(佚)、仕、仗、仲、伸六子,九垒公为第二子。九垒公彼时从西山麓东入四明山斜穿大半个山脉腹地来到姚东小皎山,剡县浦口应有山岭古道通棠溪、杖锡、白鹿和上庄等四明诸多自然村落。
龚夫第四子仗迁上虞沐憩湖,姚江文化丛书《姚江谱牒总目提要》提到的上虞图书馆馆藏光绪二十年(1894)《古虞(中村)龚氏宗谱》追远堂木活字本和北京图书馆馆藏光绪二十七年(1901)《古虞龚氏宗谱》奇桂堂活字本对此均有记载。我曾经根据《上虞图书馆家谱目录》去古籍室作过查寻。据此可证嵊州余姚上虞慈溪四地龚氏同源同根渊源浓厚,也有族人从坂田迁三门移义乌,那也应是同支同流。浙江图书馆对提要进行数据库检索,罗列有27条龚氏家谱记录,提示具体家谱存放的单位不尽相同。余杭图书馆古籍室保存有清抄本《古剡坂田龚氏宗谱》是否与浙江图书馆提供的1927年报本堂木活字本《古剡龚氏宗谱》为同一谱,有待进一步实物细证。
对石潭龚氏第三世愿公在嵊州当过县令的经历有了深入了解后,我对益昌公生活的那个时空又充满了深深的向往和好奇:第一世益昌公官至吏部尚书的具体情形如何?益昌公更早以前来自何处?
(待续)
来源于:中华龚氏网 作者:科学 编辑:建育
来源于:中华龚氏网官方网站。